盛秋时节的长春,空气里弥漫了五谷的芳香,而第十三个长春电影节沐浴着秋光秋色,正款款向我们走来。
我是“八﹒一五”光复后不久在洪熙街(现红旗街)附近出生的。比长春电影制片厂年长一岁左右,因此,对长影的熟悉可谓知根知底,对长影的兴衰际遇可谓是连心连肉。但把长影看作是长春的“家珍”,还是因了几次旅游。
前年,仲春时节去丽江,途中宿于大理古城附近。第二天清晨去逛大理古城,在一老妇人的珠宝摊前,想和摊主搭讪时,忽然想起导游的“教导”,见到女人称金花,见到男人喊阿鹏。于是灵机一动地说:“老金花,这项链是什么价?”摊主老妇人听我这么一问,竟怔了片刻,而我则心理有点打鼓,这么称呼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。老妇人见状笑了,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哆嗦起来。她说:金花、阿鹏是对年轻男女的称呼,不过你这么一喊,让我回到了年轻的时候。那时候我也是金花的嘞。知道我是长春人后,她打开了话匣子:在我们大理、剑川一带,金花、阿鹏是青年男女的代名词,这完全归功于电影“五朵金花”。你们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太多太好了,年轻时我最爱看电影,尤其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。你们长春肯定是美丽的地方,美好的地方。临走,她拿出项链说,成本价卖给你,谁让你是长春人那。
去年春节前,举家游桂林。在“刘三姐大观园”里,和一壮族老同志攀谈,当他知道我是长春人后,竟然上前和我热烈握手说,真得感谢长春,感谢长春电影制片厂。是电影“刘三姐”把一个传说变成了广西、桂林的名片,是电影“刘三姐”使我们壮族名扬全国,名扬世界……
晚上在酒店里那柔柔的台灯光下,我的思绪开始飞扬:长春的历史不长,称得上“家珍”的委实不多,但是长影创作的一部部经典:那“赵一曼”、那“上甘岭”、那“英雄儿女”、那“董存瑞”、那“开国大典”、那“五朵金花”、那“刘三姐”……都是几代人记忆的天幕上永远闪光的星辰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,中华儿女对于幸福美好的热烈憧憬,都在这些经典的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。可以相信,时光可以流逝,但长影的一部部经典将是永恒的,因为那是我们民族永远的瑰宝。
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她创作的经典,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一定会有光彩的一页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她所创造的经典在长春人心中,是无价的颗颗明珠。
(第九届长春电影节征文三等奖)